幼小衔接,一直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让适龄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生活,我园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增强衔接意识,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以往,有不少人认为 “幼小衔接”就是要在幼儿园末期多教幼儿学一些小学知识 ,如:拼音、算题、写字等等。让幼儿把拼音背得滚瓜乱熟,20以内加减法运算自如,简单的笔画笔顺学得头头是道,然而即便如此,当幼儿进入小学后,往往还是会有力不从心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这说明她们走进了一个“幼小衔接”的误区。幼儿教育阶段,作为启蒙教育的起始阶段,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它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的连续性;幼儿大班工作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首先要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在实验前我们组织教师阅读有关文章,带领老师认真学习了有关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通过上网,学习和了解其他姐妹园所的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一改往常“关起门来自己研究”的惯例,而特别重视与小学互相联系与交流。在实验前我们组织了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的座谈会。让小学老师对以往我园输送的幼儿作出分析、评价,及时提出一些有效的改进意见。同时,我们也向小学老师交流了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方法等,使小学教育也能认识坡度,更好地与幼儿教育搞好衔接。然后,加强本园教师培训,组织她们学习、认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如:指导老师看录像《小学生守则》,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更多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学习,老师们懂得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弄清了他们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衔接的特点。为此,在活动前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为了使幼儿升学后尽快能熟悉小学的生活,在入学前,我们有组织地带领大班幼儿去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边参观边听教师介绍其作用,还亲眼看了小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例如:看小学生上课、升旗和课间活动,看小学生作业,知道了书本、文具盒的摆放规则。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幼儿了解了小学各场所的用途,也使他们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幼儿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向往。我们还邀请小学生来园与小朋友座谈。通过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减轻幼儿的思想压力,促使他们向往做一名小学生。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加强幼小衔接的社会适应性
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室内外环境,是满足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根据大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我们注意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环境氛围。
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制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大班幼儿自尊心和荣誉感日渐增强的特点,我们利用开展“比一比,谁是闪亮之星”、“我为班级做贡献”“我最棒”等活动在幼儿中间展开竞赛,让他们认识自身所处的特殊位置,知道自己长大了,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应该为自己在幼儿园的最后时光留下美好的回忆。结合毕业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的增强,我们老师也改变了过去把幼儿“抱在怀里、捧到手里、系在心里”的教育方式,而是给他们留有一定的自我管理空间,全班幼儿轮流当“值日班长”负责帮助老师督促全体小朋友在卫生、纪律、劳动、生活等方面的活动。让幼儿练习自我管理,增强了幼儿的自觉性和相互交往、协作能力。
其次,注意发挥外部环境的教育作用。在实验的后期我们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区域型环境,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有时又按小学班级式环境设置,这不仅扩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又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适应性的发展。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出一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图,其中有小学生上学,升旗,上课,锻炼,课间活动等情景。使幼儿在获取新的信息同时,增强了当一名合格新生的自信心。
三、 多方面入手、综合性训练,突出幼小衔接实效性
1、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的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了适应未来这种情况,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2、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在幼小衔接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大班后期我们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此外还组织大班幼儿进行“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常规要求上有所提高,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幼儿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活中,老师尽量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的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针对小学老师提出的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的要求,我们把对大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重点。如: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为了配合小学教育,大班末期我们允许幼儿带书包入园,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训练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 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4、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的培养
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也是幼小衔接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注重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多做普通话交往,还要提倡家庭里多用普通话交谈,引导幼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交谈,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愿。其次,在大班环境创设中我们注意创造一个自然(科学)学习汉字的环境,结合《幼儿听读游戏识字》实验,我们在环境布置时有意地在室内各处悬挂汉字卡片,将一些常用词、常用语以及礼貌用语贴在室内醒目的地方,通过让幼儿经常认识,唤起幼儿无意识频繁出现的汉字的本能。为幼儿进入小学后准确认识大量生字打好基础。
5、加强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我园,特别是衔接班坚持开展了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班里有这样的情形,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实践证明,爱好阅读、能够识字的幼儿的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高。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环境和材料,按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加以迁移、选择。同样,我们请家长回家也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和识字活动氛围,使幼儿园的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养成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6、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为此,在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物质准备、知识准备、习惯准备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即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结合大班幼儿自尊心和荣誉感增强的特点,我们在幼儿中实施赏识教育,将赏识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在室内上课,还是在室外活动都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孩子们有了进步,教师及时表扬,或加上一面小红旗,或奖给一朵小红花,或给予掌声鼓励。在活动中教师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此外我们注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适当改变太多儿童化的教师态度,在师生关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求或批评)接触成为主体。要求幼儿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初步具备热爱集体等道德品质。鼓励幼儿多与同学、老师交往,鼓励其合作性行为,为幼儿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四、家园合力,将幼小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教育就不能形成合力,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园幼儿的实际,各衔接班学期初召开专题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各班开设了《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要求家长在家庭中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
总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文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重点强化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是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幼小衔接工作对于毕业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要幼儿园、家庭、学校三结合才能做好衔接工作。经过以上的这些活动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探索更多的方法,让孩子能更好的过渡这个成长的转折点、困难点。
|